在Amazon待久了,就會遇到需要幫自己或其他團隊面試應徵者的機會,再加上自己這些年也換過幾次團隊,每一次,都需要被數個對我感興趣的團隊面試,前前後後經歷了數十場Amazon的面試與被面試,突然領悟了一些『如果我能早一點知道就好了』的事。
First things first — Tell me about yourself
整個面試過程中,求職者第一個被問到的問題通常會是:Tell me about yourself(跟我聊聊妳自己吧。)而,Amazon的完整面試流程,必須與多位不同職位的面試官進行一對一問答,那麼,這個問題就常常會被重複問好幾次。
在我加入Amazon快兩年多之後,第一次嘗試轉換團隊,當時成功約到了七、八位有開職缺的團隊主管,而每位主管在一陣無關緊要的寒喧之後,第一個正式問題的就是:『Tell me about yourself。』無一例外!起初,我以為內部轉職的面試只是做做樣子、跑跑流程而已,所以,就天南地北的聊興趣、聊家庭、聊移民菜鳥的生活,以及聊為什麼想轉換團隊,而每次開心地聊完『很高興認識妳』之後,這些主管就全部『已讀不回』了。經歷了這樣的教訓,我馬上認真上網做功課,並準備了一份大約十分鐘左右的自我介紹文,果然,在之後的首次面談,大約七成主管都有跟我安排後續的面試。
以下是我上網做功課後的心得。首先,妳要知道面試官為什麼問這個問題,基本上是試圖了解妳值不值得她繼續花時間再聊下去。因此,答案應該就再簡單不過了:聚焦在妳的專業!舉凡跟專業不相關的事,都是能省則省的廢話,除非,這件事不需額外解釋就能為妳的人格特質加分。例如,我有提到我從沒出國生活過,就毅然決然地帶著一家人搬到北美展開新生活(藉此暗示我的心臟很大顆,希望這個暗示對妳也有很顯而易見。)
至於聊專業這件事,也是有技巧的,而我的策略是從『現在』聊到『過去』,再從『過去』聊到『未來』。我的『現在』,主要是聊我目前任職的公司與職務、目前負責的業務範圍,以及我對這間公司最大的貢獻是什麼;接著,我『過去』是如何走到今天這裡的,這可能包含了一些過去累積了什麼經驗,以及幾次重要轉職的考量與成長;最後,講到『未來』我在追尋的是什麼,最好,針對現在面試的這個職務,提出為什麼符合妳的未來規劃。
除此之外,記得回答的方式竟可能正面一點,然後,不要抱怨。抱怨沒辦法呈現出妳的專業,抱怨頂多只讓面試官認為妳沒有面對問題、處理問題的能力。
為什麼想應徵這個職缺
Why do you want this job?這幾乎是緊接著『跟我聊聊妳自己吧』之後的問題。我還記得我當初面試Google時,就被不同的人問了同樣的問題。而我的答案非常簡單:『Because this is Google!』對當年的我來說,加入Google就像是實現一個夢想一樣,所以,這個答案再理所當然不過了,因此,我也理所當然的沒有被錄取。
這個問題,除了是面試官想知道妳是否有做事前功課,以衡量妳對這個職缺有多渴望,更重要的是,想知道這個職務跟妳的能力與追尋的事物是否契合。所以,在跟面試官第一次面談以前,最好先上網查查這間公司(或團隊)在做什麼,並想想除了基本設計能力以外,自己有哪些特別經驗是該團隊會需要的。
有些情況,妳能取得的職缺資訊真的太少,比方說,職缺說明或公司介紹寫得太模糊,又或者是說,面試的團隊正在進行秘密專案,妳無從深入了解。當初面試秘密專案團隊時,我的回答就是『我也不知道,這就是為什麼我需要跟妳聊聊。』然後,透過面試官的介紹,試圖找出為什麼這個團隊需要我的原因,最後,再回來回答這個問題。
作品介紹(Portfolio review)
應徵設計師職位,作品介紹幾乎是必要項目,即便是我在Amazon內部轉職,我也要準備。關於作品介紹,網路上最常看到,以及最常聽到朋友問的就是:到底要準備幾個作品才足夠?
其實,作品的數量不是重點,時間才是真正的關鍵。如果妳有60分鐘的時間,應該要花40分鐘做介紹,留下20分鐘讓面試官們問問題;如果,妳只有30分鐘,那我會建議調整為20分鐘做介紹,留10分鐘讓大家發問。不管是40分鐘還是20分鐘,妳應該問自己,在每一個作品都有完整地呈現出妳的專業、產出與影響力前提下,各需要多少時間?我最近一次轉組,當初面試的60分鐘作品介紹,第一個作品就規劃了30分鐘,10分鐘再介紹第二個作品,剩下20分鐘給大家問答。